发布日期:2025-06-25 21:18 点击次数:146
1952年6月,朝鲜战场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志愿军代司令陈赓却接到了一份调令,要求他回国。毛主席亲自递给他一份机密文件,告知他要负责创建一所军校,并担任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建设和教学工作。
陈赓听后,连连表示拒绝:“我只是个拿枪的老兵,怎么能搞得了学校建设?”就在他踌躇之时,周恩来总理微笑着按住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给出了一个理由,阐明了他必须接下这个任务的必要性。经过周总理的劝说,陈赓终于答应了这个挑战,决定负责创建军校的工作。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美军飞机和坦克在朝鲜半岛横行,深刻暴露了中国军队在现代化军事技术方面的薄弱。因此,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以培养自己的军事科技人才。经过一番思索,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陈赓。虽然此时陈赓还未归国,但他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1952年6月,陈赓被召回国内,接受了这一重任。
得知任务的重要性后,陈赓最初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他说:“让我上战场没问题,可要我去办军校,还是做校长,我可不行。”然而,周总理耐心地劝解道:“你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带领红军干部团,也办过红军学校。如果你不做,那就没有人能办了。中央会全力支持你,所需的一切都会提供,快点把学校建设起来。” 周总理的话让陈赓深感责任重大,但他依然心存犹豫。
展开剩余72%中央为何会将这个重担交给陈赓,经过深思熟虑。作为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名将,陈赓经历了北伐、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战斗,几乎将一生献给了战场。尤其是他右腿曾因多次受伤几乎致残,走路时仍带着明显的跛态。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一语道破天机:“这是唯一能打破技术封锁的机会。如果你不做,难道要让我们的后代继续用步枪对抗坦克吗?”这一番话让陈赓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他明白,解放军若是一只猛虎,那么创办军事工程学院,便是给这只猛虎装上翅膀。最终,他郑重地接下了这个使命。
1952年12月,陈赓带领筹备组抵达哈尔滨,面对紧迫的任务,他提出“边建、边教、边学”的工作方法。1953年9月1日,哈军工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举行了开学典礼。虽然学校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工,部分学员甚至只能在工地旁边听课,但学校的开办标志着中国军事科技教育的起步。最初,哈军工的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地安门的恭俭胡同59号院,直到1953年才迁至哈尔滨,师生们只能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内上课。
虽然学校开设了课程,但师资力量却相当匮乏。为了弥补这一缺口,陈赓亲自带队,从全国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部队中挑选顶尖的专家。他甚至挖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屠守锷和浙江大学教授周明鸂等知名学者,迅速组建了一支精英教师团队。
面对教材的短缺问题,陈赓还亲自指示驻外武官搜集国外资料,教师们加班加点翻译、编写教材。哈军工教师王孝先编写的《核物理》和陆埮编写的《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成为我国早期核武器试验的重要参考。
随着学校逐步发展,陈赓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周总理承诺了“要人给人,要啥给啥”的承诺,并调配了大量资源。从全国各地调集资源,为学校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为了加强国际交流,陈赓还派遣教师赴苏联深造,并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钱学森参观哈军工时感叹道:“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综合性、完整的军事技术院校,真是一个奇迹。”
1958年,哈军工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钱学森亲自到校指导。学员们参与研制的“1059”教学导弹为后来的“东风”系列导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在同一年,师生们自主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901型电子计算机”,这为后来的“银河”系列超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61年,哈军工成立了原子工程系,开设了核爆炸、核动力等课程。尽管当时我国尚未拥有原子弹,但哈军工已经开始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
在17年的办学历程中,哈军工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其中不乏200多位将军和100多位院士。这些毕业生参与了“两弹一星”、核潜艇、航天工程等重大项目,被誉为“中国军工的脊梁”。
然而,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因病去世,享年57岁。临终前,他依然心系哈军工的未来。虽然他从战场转战讲台,但17年来,他为中国的军事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心血,打造了中国军事教育的“航空母舰”。陈赓曾说:“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从无到有。”他的敢为人先、忠诚奉献的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无数科技强军的建设者们奋勇前行。
发布于:天津市